(Go: >> BACK << -|- >> HOME <<)

生产率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ArthurBot留言 | 贡献2010年3月2日 (二) 09:55 (機器人 新增: cs:Produktivita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生產力是一個經濟學名詞,指由原材料變成產品的過程中的效能和效率表現。

加州果園的油畫,在農業之中生產資料就是土地和少數農具,加上勞工數量最後產出的水果數就是一個果園的生產力。

生產力的定義

生產力是有效運用創意和資源,提高產品和服務的附加值,是競爭優勢的真正本源,能帶來長遠的經濟效益及提高生活水平。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是人与自然之间实现物质交换的能力,是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客观物质力量。生产力同时也是社会形态的判定标准之一,馬克思认为生产关系是一种容纳生产力的容器(形象比喻)每一个新的生产关系在初期都能促进生产力的进步,但每个存在阶级的生产关系其“体积”是有限的,它将在一段时间后由于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被淘汰。而共产主义自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种生产关系,在共产主义条件下生产力可以无限放大,但是實質層面所有實行過共產的經濟體系中生產力都是無限縮小而產生飢荒,並沒有任何放大,因為實質層面忽略了人性的利己面,當財富共有的時候人都只想儘量使用別人的成果而減少自己的付出。

生产力三要素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决定生产力高低的因素有三个:劳动者生产资料劳动对象。最早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与三个因素个关系是这样的:

生产力=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

随后中国领导人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后,演变为:

生产力=(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科学技术

效果及作用

生产力被认为是推进社会进步,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中,生产力近乎可以决定世界的一切进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