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抢抓新型储能发展新风口,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近日,《厦门市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由市发改委发布。

《行动计划》指出,要引导产业有序布局发展,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到2026年,我市新型储能产业年均增速超20%,核心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带动关联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培育若干家营收超100亿元的头部企业和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初步形成要素富集、协同高效的产业生态圈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储能产业创新高地。

我市要布局重点发展电化学储能、大力培育氢储能、融合发展新型电力系统、多元布局新型储能技术四大发展领域,并制定了实施储能技术源头突破行动、储能成果中试孵化行动、储能应用场景示范行动、储能市场开拓服务行动、储能企业培育壮大行动、储能产业品牌塑造行动等6大主要任务16条措施。

根据《行动计划》,要在国家有需要、厦门有基础的储能领域打造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加强短时高频储能技术、长时储能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突破电池全过程安全技术。支持企业及高校院所开展氢能全链条研发,推进智慧储能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争创储能领域国家实验室福建基地。

同时,支持行业头部企业、央企等在厦设立企业研发中心,与高校院所共建联合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创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国家级储能示范项目。

按照《行动计划》,要在厦门科学城、同翔高新城搭建一批新型储能概念验证、技术熟化、产品试制、试验验证等公共科技平台。争创国家级新型储能实证基地。依托厦门科学城II号、III号孵化器建设,打造新型储能标杆孵化器,吸引顶尖科学家、连续创业者等国内外一流人才入驻。鼓励组建“超前孵化”合伙人团队,聚焦新型储能技术和场景需求,“组装”一批硬科技创业项目。

要围绕“电动厦门”建设要求,探索出租车(含网约车)、电动工程车辆及电动、混动船舶等示范应用,构建适度超前的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网络。依托厦门港、翔安机场、轨道交通枢纽等,探索开展氢燃料船舶、一体型储能式辅助动力装置(APU)替代设施、“轨道+光伏”绿色发电等场景建设。

鼓励有条件的停车场、物流园区等开展光储充一体化、制氢加氢加气站、重型车辆及作业机器氢能应用等场景示范。(记者 叶子申)

编辑:程若兰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